在清朝,皇帝通常会根据高级官员生前的功绩来决定其死后的荣誉。由于清代是一个满洲建立的政权,皇帝对待这些荣誉的方式有着深厚的传统。这些荣誉种类繁多,少则数种,多则十几种,但其中最具含金量的无疑是以下几种。
在清代,高级官员的忠诚与牺牲通常会在其去世后得到应有的回报,皇帝根据古代的传统,会赋予他们特别的待遇。尽管如此,无论哪个朝代,能够被配享太庙的难度都极大,除非是开国功臣或是有重大贡献的官员,否则一般不会获得此殊荣。清代特别突出了这一点,因为作为满洲统治的政权,他们从一开始就实施了崇满抑汉的政策,这使得汉族官员在这个过程中相较于满洲贵族,几乎没有机会得到如此高的荣誉,配享太庙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。
展开剩余78%太庙是清朝极其重要的宗教与政治场所,不仅供奉历代帝王和皇后,还有12位宗室王公及12位异姓大臣。从历史的配享名单来看,除了少数几位蒙古王公与汉族大臣张廷玉外,大部分配享者都是满洲贵族。之所以太庙的地位被看作是最高的,除了它在宗教上的意义,还因为它在政治中的特殊地位。每当提到明清皇宫建筑等级时,我们普遍认为太和殿是最为尊贵的,但事实上,太庙的地位甚至高于太和殿。原因很简单:太庙供奉的是历代的列祖列宗,这本身就使得它在皇权体制中的地位无法动摇。即使是权势至高的现任皇帝,踏入太庙时也会自觉履行子孙之礼,恭敬地向祖先行礼。
此外,按礼制规定,每逢重要节气,皇帝需要亲自前往太庙进行祭祀。即使是那些较为普通的节日,皇帝也会委托礼部去进行祭祀仪式。皇帝在太庙祭祀时,通常会为那些配享太庙的功臣上香,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荣誉。因此,能够被配享太庙的官员无疑在朝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,张廷玉正是因此被誉为清代的第一汉臣。
在清代,“易名之典”即赐谥制度是对高级官员的一种特殊奖赏。赐谥是自古以来针对大臣的一项特权,普通官员除非获得特赦,否则很难被赐谥。清代的谥号制度相当完善,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能获得谥号,然而,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,死后有时也并不会被赐谥。通常,达到二品及以上的官员去世后,都会获得谥号,而其中以“文”字开头的谥号级别最高,尤其是“文正”这一谥号,被视为极高的荣耀。
谥号的授予代表了朝廷对官员一生功绩的肯定,是“盖棺定论”。如果某位官员死后未获得谥号,那就意味着他的一生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,这在清朝官场中是一种非常耻辱的事。实际上,清朝时期,获得“文”字谥号的官员仅有百余人,而诸如“文正”、“文忠”、“文襄”这些高级谥号总数不过二十余位,堪称凤毛麟角。
此外,清代对死后能得到供奉的高级官员,还有两大特别场所:太庙之外的贤良祠和昭忠祠。贤良祠供奉文官,昭忠祠供奉武官。虽然进入这两座祠堂的官员众多,但其中大多为品级较低的官员,所以这些地方的含金量远低于太庙。然而,专祠则属于另一层次的荣誉,它是皇帝为某位大臣专门建立的祠堂,地位仅次于太庙。享有专祠荣誉的官员极为稀少,像遏必隆、李鸿章等人都曾享有此待遇,足见专祠是不可多得的至高荣誉。
“入城治丧”是对官员死后的另一个特殊待遇。虽然现代在城市中举行丧礼已不算什么稀罕事,但在古代,能够在京城或省城举行丧事,意味着这位官员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。在古代,丧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,如小殓、大殓、出殡等。通常情况下,官员死后需要将灵柩送回其家乡安葬,而进入京师或省城的丧礼,几乎只有极为尊贵的高级官员才能享有。一般的官员,特别是侍郎和巡抚等级别的人,通常无法得到这种待遇。
官员死后,朝廷会通过加官进爵的方式来表示对其生前功绩的认可,这不仅是对死者的荣誉,也是一种不需要占用现有编制的象征性奖励。通常,官员死后会根据其生前职务提升一级,像道员升为按察使、按察使升为布政使、侍郎升为尚书等,都是常见的安排。当官员升至尚书级别后,就不再简单地升为协办大学士或大学士,而是会被授予一些荣誉虚衔,如太子少保、太子少傅等荣誉头衔。
在大学士中,若生前已获得“三少”的头衔(如少师、少傅、少师),那么死后可能获得“三公”的头衔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,但这一荣誉极为稀有。总体来说,清代大学士获得这一荣誉的数量不多。
除了这些主要的荣誉,还有一些如赐祭、赐丧葬银、赐陀罗尼经等形式的奖赏,通常情况下,大臣去世后的荣誉待遇会是多重叠加的,几乎没有人仅享有单一待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